B体育北大又一甲子聊聊老邻居120年搬家那点事清华校歌的前四句歌词,描述的是清华大学的地理位置。其实,用来表述隔壁的北京大学,也是同样成立的。
放眼300年多前,帝都西北,西山脚下,泉水遍布,名曰「海淀」。康熙年间,这里诞生了清朝第一座皇家园林畅春园。他的皇子们则在它周围建起了自己的花园,比如四皇子的圆明园、三皇子的熙春园(清华园前身)。昔日云蒸霞蔚的皇家园林大都随英法联军的大火和劫掠荡然无存,而动荡岁月里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一次救国图强的努力,却让这片古园有了另外一种风貌。
一条万泉河向东流淌,串联起一个个残存的名字:朗润园、鸣鹤园、蔚秀园、近春园、清华园….. 也由此滋润了两座学府的百年校园。
然而,对于清华大学这个「海淀土著」来说,隔壁从一开始并不是这位来自「皇城根」的邻居。它经历了怎样辗转来到海淀?隔壁那片残破的园林又是谁筑山理水,重绘「一塔湖图」?就来一起聊聊,邻居120年搬家那点事。
1898年9月28号,慈禧太后下诏,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宣告失败。清朝政府随即又罢免数十名支持维新派的官员,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新政均被废除。
就在这一年的6月,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上书光绪皇帝,「请变法,建学堂」。他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自京师建立大学,各省立高等中学,府县立中小学」。光绪皇帝颁《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在此之前,康有为在京组织「强学会」已经活动多时。当时的有识之士,购置图书、仪器等,宣讲新学,谋求改革。后来由于顽固派查封,但改为「官书院」。而「京师大学堂」就是在「官书院」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
梁启超起草了一份《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个章程,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最早的学制纲要。
和后来的很多新式学校一样,京师大学堂建立之初并没有另建校舍,而是选取当时的「皇产」。其校址在东城景山东街路东的沙滩后街明代的马神庙、清乾隆年间乾隆的四女和嘉公主府已空闲的府邸。根据记载四公主府坐北朝南,大宫门为五间门楹,大门两旁有石狮一对。公主府占地东西宽四十丈,南北长六十丈,用大砖围成府墙。府内东路为几进大四合院落,宫殿式的房屋建筑,西路则为大花园。可以通过一些老照片看到当年的古建筑。
1903年底,京师大学堂选送39名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师范馆(现北京师范大学)学生31名。这是京师大学堂首次派出留学生。
京师大学堂成立时,整修了公主府旧房340多间。新建房130多间。大学堂的大门上高悬有「大学堂」三字竖匾。公主府里的正殿为大学讲堂。后院的二层楼为藏书楼。西院花园为学生宿舍。
自从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加上各方之优秀士子投身京师大学堂。在当时,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名学者经常在此演讲。
1900年12月1日,清廷下令恢复在八国联军破坏的京师大学堂。整理被毁校舍,并在四公主府旁又新建房屋一百多间。1903年设立译学馆(东华门附近的北河沿)、医学实业馆(租地安门太平街平房)、进士馆(西城李阁老胡同)。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和平门由兴胜寺改建的馆舍,1907年停办。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改名师范学堂,迁入厂甸。
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等7科分科大学开学,这也是大学堂本科教育的起点,也是大学下设学院的开始。
今天的京师大学堂旧址已经早已经物是人非。在原址上,部分建筑拆除,建成了新的办公楼,或者改建成宾馆B体育官方网站。只有几栋当年的建筑可以看到昔日风采。
沙滩后街59号院,遗存京师大学堂西斋十四排中式平房,这排平房是京师大学堂中部分学生的宿舍,外表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式
晚晴末年,另一项重要的教育事件也在发生——在中国「庚子赔款」后,美、英、法、荷、比等国相继与中国订立协定,退还超过实际损失的赔款。退还款项除了偿付债务外,其余悉数用在教育上。中国每年给上述国家输送相应的留学生。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1909年8月举行的第一次招考,50名留学生在两个月后赴美,其中便有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两年之后,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在清华学堂开学的同一年,辛亥爆发。1912年5月,原清政府的学部改为北京政府的教育部。京师大学堂也就改为「北京大学」。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任第一任校长。
1916年12月26日,北大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校长——蔡元培。他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支持新文化运动。
北京大学在此前后取得巨大发展,学科数量不断增加。其实,早在1903年,吏部尚书张百熙主管京师大学堂之时,就曾经在京西瓦窑村一带,也就是今天卢沟桥宛平城以北购地1300余亩用于新建校舍,预计一百多万两白银。慈禧认为过于铺张极力反对。如今这份购地契约还存于北大档案馆。
但是,公主府校舍难以容纳不断增加的科目。新建学科只能另寻馆舍。同时,就是的古建筑也难以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各项基础设施也比较老旧。
1920年,红楼为「北大一院」,即文学院。「北大二院」为理学院,院址还在马神庙的四公主府原京师大学堂。「北大三院」为法学院,在北河沿大街现民政部处。
改建后的大学堂遵照原有布局,分为两个院。第二重院落,一条长长通道将院落分为两个部分。中轴线在这里演变为平行、平等的两条。西边轴线以中国传统四合院落围合空间为原型纵深发展,东边轴线则转变为西方布局的空间环绕建筑。1904年在西侧空地修建了十四排学生宿舍,为中式平房,完全依照传统书院布局。
对于「二院」,在当时的校园中,拆除了部分公主府建筑,呈现出U形校舍,形成了较为开阔的庭院。在院中有一小荷花池。据记载是李四光先生在1923年担任二院庶务主任期间,亲自带领学生进行的改造。中间还建有一座高1.5米的圆形小石台,安放日晷。如今这架日晷摆放在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前。
校舍建设也逐渐展开。在原京师大学堂校址附近,沙滩大街(今「五四大街」)京师大学堂的「汉花园」新建校舍。为一栋四层大楼,地下一层。因大楼的墙体大多用红砖砌成,所以称为「红楼」。1919年8月,红楼竣工,功能为大学的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
红楼落成后,图书馆和文科都从马神庙公主府的「二院」迁入了红楼。红楼的一层几乎都是图书馆。当时李大钊先生担任图书馆主任,他的办公室就在一层东北角。
1918年9月B体育官方网站,第一次来北京,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管理员时,就在一层西侧朝南的31号房间工作,也就是新闻报纸阅览室。他也就是从这里博览全书,接受新,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二楼的几个大教室,教授们在此演讲和讲课,比如鲁迅在此讲授《中国小说史》,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李大钊教授《唯物史观》等等。
红楼的北面是一块空地,学校租其中一部分作为操场。1919年5月4日,当时的学生就是在这里集结出发。由此,后楼北面的操场被被命名为「广场」。
在1961年3月4日,「红楼」被公布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北大红楼开辟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陈列馆」。这里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科学启蒙的「圣地」。
1945年8月,日本宣告不条件投降。西迁到昆明、和清华、南开一同组建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也开始着手还京后的校舍整理工作。当年的9月,胡适被任命为新一任的北大校长。1946年10月10日,复员的北京大学正式开学。
按照胡适的计划,北京大学「在十年内办成像样的大学」,所谓的「像样」就是够得上英美普通大学水平。北大在文理法三个学院和文科研究院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工、农、医三个学院。而此时,北京大学分散在京城的校舍多达40多处。但从校园这个角度看,距离胡适理想的「像样的大学」有不小的差距。
历史的契机就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到来。当时,作为教会大学的燕京大学被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销,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
校址迁到燕园,国家对燕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新建了很多现代化的和古香古色宫殿式的教学大楼。其西校门上的「北京大学」横匾为毛主席题写。
从某种程度上说,燕京大学的校园规划和此前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校园规划有很多相似之处。1938年组建西南联大只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梁思成先生负责新校园规划,并在1939年4月落成,建有宿舍生36栋,教室办公楼实验室56栋,食堂2栋,图书馆1栋。
从规划上看,西南联大的规划设计,体现出了浓厚的西方规划色彩,运用当时盛行的弗吉尼亚大学开放式理念。校园采用「辐射型」设计,规划有开阔的空间,建筑群落向单一功能回归。而这些在燕京大学都有类似之处。
迁入燕京大学校址「燕园」之后,北京大学在调整后共有有12个系33个专业7个专修科,当年全校注册学生4250人。1950年代,北大进行了「燕园」的第一次大规模扩建,具体事宜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燕京大学三校调整建筑计划委员会负责。
自从两校合并后,1952年,北大购得承泽园、镜春园、朗润园,完成古园林的一次扩张,但主要用于兴建教师公寓。由于此时北面的圆明园遗址、西面以西门为界,校园将基地向南推进,直到现在南门位置,总用地地达到2175亩——约为原燕大校园的3倍,学生规模约为原来的12.5倍。
另一点和清华类似的是,在建国初期,全国上下学习苏联的大环境下,两所学校都抛弃了原有的校园轴线规划,而是向东发展。清华大学在京张铁路东移之后,获得如今东区的大面积土地,而由此设计以主楼为中心的新中轴线。而北大也抛开了西门传统轴线和围绕未名湖的布局,而在成府路尽头延续出一条坐西面东的中轴线,其中心就是现在的图书馆。
原本的计划在现在东门的位置建设中心广场 ,塑造新核心。借鉴莫斯科大学进门标志建筑加西方广场包围的模式,从东门入口以绿化带逐渐引入主楼,四周松柏环抱,再深入至图书馆。这一规划,至今也未完全实现。
虽然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扩建,北大今天的颜值基础仍旧是当年燕京大学的的底子。而说到清华北大这两座比邻而居快一百年的校园,就不得不谈到她们的共同设计者——亨利·墨菲。
当年校长司徒雷登选择购买陕西督军陈树藩的700余亩地产,主体是清代的淑春园和明代的勺园。当时这里已经是破败多年的几处园林。当时的燕京大学是3所华北的教会学校合并而成,也急需一个新的、整体的校舍。于是,司徒雷登便找来了当时在隔壁的规划中表现突出的美国同胞亨利·墨菲操刀设计。
仿照弗吉尼亚大学和UIU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校园设计,墨菲在清华大学的成功实践,让司徒雷登相信,这位对于大学规划娴熟的建筑设计师会给初生的燕大设计一个「中国式」的、国际性的校园。
实地考察后,墨菲的第一个设计就很不「中国式」。他放弃了中国建筑最传统的「坐北朝南」,而是将燕大的中轴线向西,指向玉泉山塔。而他的第一份设计也同样非常「清华」。
由于是教会学校,原本打算在教学楼群东建设教堂。坐落在南北和东西轴线的交点处,成为校园的中心。这份规划中,墨菲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中国式,而在空间布局上并没有采用结合原来园林的山形水势,而是采用西方的轴线布局和几何构图。
在最后的施工中,西门一带的建筑如期建设,于1920年开工,1926年建成。从西门进入经过石拱桥和华表,是第一重方院。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沿中轴线继续向东,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义亭,湖畔还有博雅塔、临湖轩。东部以未名湖为界,分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备4幢男生宿舍以及华氏体育馆。女院沿一条南北轴线,分布适楼、南北阁、女生宿舍和鲍氏体育馆。
为了尽量融入中国文化,学校和校友还从北面的圆明园遗址购买园林小品,比如西门的华表和麒麟据传来自圆明园「鸿慈永祜」。翻尾石鱼亦是长春园中西洋楼的石刻构件。
相比于纯西式的清华大学设计,墨菲给燕京大学的设计则是画风突变。他后来在司徒雷登要求下尽量结合原有园林景观,在开掘人工湖之后,在岸边布置钟亭、石舫(原文淑春园「临风待月楼」遗址)。最精彩的是,他仿照辽代燃灯佛塔,湖畔建设37米高水塔。虽然作为教会学校,佛塔的佛像、相轮、塔刹均被删除。但是这一「点景」成为了如今北大校园的象征。使这座设施现代的西方教会大学具备了东方古典园林的神韵。
时隔60多年后,和墨菲一样,另一位来自清华的建筑师再次为北大的建筑操刀。这一次是学校东区的核心建筑——图书馆新馆。
关肇邺院士,对于清华来说B体育官方网站,几乎整个西区都是他的作品,而他最重要的一项设计就是在90年代接续墨菲设计,为清华图书馆设计三期工程。面对墨菲以大礼堂为核心的校园规划和杨廷宝的二期工程珠玉在前,关肇邺对于如何设计这座20000平方米的大型图书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北大图书馆新馆,与清华截然不同,它的体量更大,新旧馆总面积达到51000平米,从未名湖对岸就能看到它。同时它还是东区轴线的中心。关肇邺首先选定了建筑风格为新古结合,整体布局南北对称, 主楼的大屋顶采用琉璃瓦仿古屋面,质朴大方, 端庄稳重。而建筑的材料却采用新式建筑材料,体现出现代感。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在北大图书馆两侧新老馆连接的回廊处,也出现了拱门造型。而这是关肇邺院士在清华图书馆三期工程中,为了呼应当年墨菲设计的图书馆一期大拱窗而做出的设计。也算是在墨菲的另一个校园里,向他的设计再次致敬了。
改革开放后,北京大学在东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展开。理科楼群,令北大的校园格局廓然开朗。百年纪念讲堂,将建筑旋转45°,再次塑造出了北大「三角地」这一重要的精神空间。光华管理学院、国际李兆基人文学苑等一批新建筑也不断充实北大校园的教育功能。
在建国后,不仅仅是东区建设,清华北大这两个老邻居遍在校园的建设上越来越「同步」。在上世纪60年代,两所学校都在昌平十三陵一带建设了自己的校区,而且工程代号都是「200号」。北大200号一期建成后,无线电子学系、技术物理系、数力系的力学专业师生等1300余人迁往200号理科新校址上课。工程在此后的三线建设中暂停了下来。清华200号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后来,深圳成为了改革开放的高地,为了发展高等教育,深圳在同步引进了清华北大建设校区。两所学校比肩而立,纷纷建立研究生院等。而近年来,深圳的教育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清华北大也纷纷在深圳建设了自己国际校区。2001年,北京大学与深圳市共建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6年8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签署被弯路,共建北京大学深圳校区。
2015年清华在美国西雅图和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联合创建全球创新学院 (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GIX)。在2017年2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与英国开放大学正式签约,购买其位于牛津市的校舍,着手创办北大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 Oxford Campus, 简称PHBS Oxford),该校区将成为中国大学第一次在海外独立建设,自主管理的实体办学机构。
最后,谈一座清华校园里的建筑。几年前,美国黑石集团总裁苏世民在中国捐建一所以全球领导力为培养目标的学院,为了未来世界领袖更好了解中国。项目落户清华之后,选择了墨菲的老校友、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创始人之一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教授主持设计。
业主提出了和司徒雷登类似的要求——建一座中国式的建筑。于是,即便是时隔快100年了,斯特恩拿出的设计依旧很「北大」。
对比在120年校庆之前刚刚落成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确实是同样的风格。
无论是公车上书,还是庚款办学,「盛学兴国,寻道图强」的使命一直贯穿着两所学校百余年的沧桑历史。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两校青年并肩中华危机之时;从西南联大共赴国难,到改革开放南下办学,再到如今走向海外,两所学校是中国复兴的参与者,也是伟大时代的建设者。
在清华校河之畔,有一座「西南联念碑」,碑阳上书「刚毅坚卓」,那是一座中国高等教育的丰碑。在其旁,国花牡丹环绕之下,有一石刻,上书「清华北大友谊长存」。